在工业级植物油精炼领域,提升植物油的色泽与氧化稳定性是关键目标。这不仅关乎产品的品质,还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。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探讨精炼过程中脱胶、脱酸、脱色与脱臭四大核心工艺。
脱胶是植物油精炼的第一步,主要目的是去除毛油中的磷脂等胶体杂质。磷脂的存在会影响植物油的透明度和稳定性。据相关研究表明,毛油中磷脂含量一般在0.5% - 3%之间。通过水化脱胶工艺,能将磷脂含量降低至0.03%以下。在某植物油精炼厂的实际操作案例中,采用连续式水化脱胶设备,通过精准控制温度在60 - 70℃,并添加适量的水,成功将磷脂含量从初始的1.5%降低到了0.02%,显著提升了后续精炼工艺的效果。
脱酸工艺旨在降低植物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。游离脂肪酸会导致植物油的酸值升高,影响其口感和稳定性。传统的碱炼脱酸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。一般来说,毛油的酸值在2 - 10mgKOH/g之间。经过碱炼脱酸后,酸值可降低至0.1mgKOH/g以下。在现代连续式精炼线中,通过精确控制碱液的浓度和用量,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,能更高效地实现脱酸目标。某企业采用连续式碱炼脱酸工艺,将酸值从初始的5mgKOH/g降低到了0.05mgKOH/g,大大提升了植物油的品质。
脱色工艺对于改善植物油的色泽至关重要。植物油中的色素会影响其外观和市场接受度。常用的脱色方法是吸附脱色,利用吸附材料如活性白土、活性炭等吸附色素。在实际生产中,活性白土的用量一般为油重的2% - 5%。经过脱色处理后,植物油的色泽可显著改善。例如,某精炼厂使用活性白土进行脱色,将植物油的罗维朋色泽从初始的红10、黄50降低到了红2、黄20,使植物油的外观更加清澈透亮。
脱臭是植物油精炼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,主要去除植物油中的异味和挥发性物质,提高其氧化稳定性。脱臭过程通常在高温(200 - 260℃)和高真空(残压小于200Pa)的条件下进行。经过脱臭处理后,植物油的烟点可提高至210℃以上,氧化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升。例如,某植物油经过脱臭处理后,其过氧化值从初始的5mmol/kg降低到了1mmol/kg,极大地延长了植物油的保质期。
现代连续式精炼线在植物油精炼中具有显著优势。它通过精准控温、真空环境控制与吸附材料选型,能实现高效、稳定的生产。例如,在控温方面,连续式精炼线可将温度控制在±1℃的误差范围内,确保工艺的稳定性。在真空环境控制上,能将残压稳定在100 - 200Pa之间,有利于去除挥发性物质。同时,合理选择吸附材料,能提高脱色和脱臭效果。
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的可持续性,现场操作人员需要做好设备维护工作。例如,滤布的更换周期一般为每生产1000 - 1500吨植物油更换一次。定期进行设备密封检测,确保真空环境的稳定性。某企业通过严格执行设备维护计划,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30%,生产效率提高了20%。
选择齐鹅集团先进的油溶剂萃取与连续精炼技术,助力高品质植物油生产,确保您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植物油精炼技术的信息,点击此处获取详细资料。